为什么“说你行的人也必须行”
注目礼定义主观、客观及存在
欧阳君山,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独立学者之一,注目礼理论体系创始人,注目礼书院院长。
“日心说”比“地心说”更客观,但当时主流不承认,所以也被认为主观甚至异端,及至最后被多数人认同,日心说才被拥戴为真理。超越循环论证,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目礼,手里面一大把“选票”,主观即成为客观;自说自话独乐乐,不能够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目礼,手里面没有“选票”,客观也沦为主观。这一点在中国社会可能尤其鲜明,首先必须“你行”,但还得“有人说你行”,而且“说你行的人也必须行”。
——题记
“浅入深出”注目礼
某抛出《中国共产党:敢问路在何方——返本归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普世价值》后,不断有朋友对注目礼表示好奇。有的是新朋友,属于初来乍知,颇感新鲜;有的老朋友,已是余音绕梁,但难知肉味;还有的朋友感慨:君山,你这注目礼真正是玄机重重,要多浅有多浅,要多深有多深,先以为自己理解了,但再听你一掰,又“忽焉在后”。事实上,自从某抛出注目礼概念以来,就不时有朋友表达类似的感觉。
先说浅,注目礼的确浅——很浅。比如一大早,刚爬起来,还在洗漱,五岁的小外甥就捧着作业本,恭敬地侍立一旁,等着给打分。每当看到某用红笔在作业本上打高分,她那高兴劲,立刻就洋溢到眼神,乃至整个脸上,真的就像打了兴奋剂。曾与律师朋友钱卫清先生聊到为什么不少人追求到天安门城楼一挥手时,作为亲历“达娃生死之战”的钱律师突然作起庄严来,曰:注目礼是人的精神吗啡呀!
再说深,注目礼的确深——很深,说“天下事尽在‘我’的注目礼争夺中”,并不过分;称注目礼“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亦不过分。注目礼的意思极其简单,就是不能够循环论证,属于最基本的哲学和逻辑常识,亦堪称人类思想史上最简单的概念,难道还有比不能够循环论证更简单的不成?或许正因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注目礼让人感觉玄机重重,下面咱们简单再聊聊。
注目礼定义存在、主观、客观
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是一个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绝非矫情地说过:“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虽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现在我们却茫然失措了。”究竟什么是存在呢?总体上,西方哲学仍然云里雾里,包括所谓的存在主义一派在内。但的确也不无洞见,2008年5月,在向台湾佛光大学历史教授李纪祥先生介绍注目礼理论时,他就敏锐地提出,注目礼与存在主义的思考有相通之处。当代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表示:孤立的个人是没有意义的,个人的任何行动都只有“他人”在场的前提下,才有进一步讨论价值的空间。这不正是注目礼么?“我”不能够循环“自”证,所以“我”必须依赖于“他人”的注目致礼,“他人”在场是“我”得到证明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注目礼架构“我”和别人的关系,实质也是架构主客体或者说主客观的关系。这当然也是哲学上重大而基本的问题,在某些哲学派系中,动不动就是主观与客观及其主义。可什么是主观呢?什么又是客观呢?有朋友可能要说:所谓客观,就是不以特定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指的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首先声明,个人承认这样的客观的确存在。但这个说法太轻巧了,问题是:如果别人不承认呢?举例来讲,“我”说某东西是某东西,而且的确是某东西,可如果别人不承认,那还不是“我”的主观么?比方说,“我”认为自己呕心沥血,以天下为己任,可别人也认为自己呕心沥血,为人民服务,但“我”与别人的路线恰恰相反,“我”指责别人刚愎自用,别人指责“我”私心大发,那谁才是真正以天下为己任呢?讲个故事吧:
有一个小国,方士预言七天内必有大雨,将连下几天,而且这雨水会使人变精神病。大雨果然来临,国王因为条件好,贮存了足够的清水,平安无事。老百姓的条件有限,用完存水,不得不喝雨水,一个个都成了精神病。但大雨过后,老百姓一个个自我感觉良好,反指责国王犯了精神病。由于百姓人多势众,国王浑身长嘴说不清。为着感同身受,国王也不得不也喝下雨水,变成精神病。
“我”认为自己不是精神病,客观上“我”的确不是精神病,可别人一个个都认为“我”是精神病,客观顶个屁用!这当然是极而言之,但的确深刻提示主客观的本质,简单讲,所谓主观,就是“我”观,如“我”自认为是黄金;客观就是别人的认同,即别人也认为“我”是黄金,而非黄铜,“我”内心的自我认同转化为外在的别人认同甚至社会共识,主观即上升为客观。“日心说”比“地心说”明显更客观,但当时主流不承认,所以也被认为主观甚至异端,及至最后被多数人认同,日心说才被拥戴为真理。超越循环论证,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目礼,手里面一大把“选票”,主观即成为客观;自说自话独乐乐,不能够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目礼,手里面没有“选票”,客观也沦为主观。这一点在中国社会可能尤其鲜明,一个人要实现赢得社会成功,首先必须“你行”,但还得“有人说你行”,而且“说你行的人也必须行”。
“投票”定乾坤
一个人自己注目自己,自己承认自己,自己肯定自己,自己欣赏自己,自己尊重自己,自己致礼自己,说自己是最富有的比尔·盖茨,就是比尔·盖茨;说自己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是潘基文;说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一个人自成意义世界,“老鼠爬秤钩——自己称自己”,这就是主观。一个人如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即便非客观,但一定时期内,也会代表客观。区别主客观的,或者说,连结主客观的,不是别的,正是注目礼也!国人在过马路时,常常集体闯红灯,什么原因作祟呢?有网友调侃说,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红绿灯无关。这不无道理,症结可能正在于投票,在国人的潜意识里,法不责众,主观的现场选票比客观的规章制度更重要。
注目礼通过超越循环论证解决人的存在感及价值度量问题,从主客观的角度看,度量所涉的也就是主客观关系。“我”之所以在意别人的注目礼,实质上就是追求证明,追求客观性,实现主客观的融合。这也正是人为什么害怕孤独的原因所在,从根本上讲,孤独就是与他人缺乏能量连接的主观境地。
---------------------
作者:y1019992884
来源:CSDN
原文:https://blog.csdn.net/y1019992884/article/details/84099611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博文链接!